7.6 平流沉淀池


7.6.1 平流沉淀池宜用于大、中型工程的预处理和二级处理。池形宜为矩形。根据进水水质,可选用自然沉淀或混凝沉淀。

7.6.2 平流沉淀池的主要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当无上述资料时宜按下列数值选用:
    1 混凝沉淀的水平流速宜为10mm/s~20mm/s,沉淀时间宜为1.5h~3.0h;
    2 自然沉淀的水平流速宜为5mm/s~10mm/s,沉淀时间不宜小于6.0h。

7.6.3 当用于非界面沉降高浊度水处理时,宜采用平流加异向流斜管(板)组合沉淀池。主要设计参数应参照试验资料或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当无参考资料时,可按表7.6.3的数值选用。

表7.6.4 平流加异向流斜管(板)组合沉淀池主要设计参考数值

平流加异向流斜管(板)组合沉淀池主要设计参考数值

7.6.4 平流沉淀池应与混合、絮凝池直接相连。

7.6.5 平流沉淀池进水应使水流均匀扩散,平稳进入池内,进口段渐变角不宜超过20°,并宜设置穿孔墙配水,孔眼流速宜小于0.08m/s~0.10m/s。

7.6.6 沉淀池出水宜采用多条纵向指形堰槽,孔口淹没出流或三角堰自由出流,溢流率不宜大于250m³/(m·d)。

7.6.7 平流沉淀池应采用机械排泥,沉淀池进出水系统的布置应适应排泥设备安装和运行的需要。

7.6.8 大型平流预沉池应采用自然沉淀和挖泥船排泥。
 

条文说明
 

7.6 平流沉淀池

7.6.1 平流沉淀池的适用范围和运行方式。
    本条文根据高浊度水处理平流沉淀池实际运行情况和《高浊度给水工程》、《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等文献有关内容编写。

7.6.2 平流沉淀池的主要设计参数。
    本条文根据已建平流式沉淀池运行总结资料编写。资料表明,自然沉淀平流式沉淀池沉淀时间一般不小于6.0h;混凝沉淀时间可取(1.5~3.0)h。所列数据是参考数据,不是设计指标的硬性规定。

7.6.3 平流加斜管(板)沉淀池的主要设计参数。
    本条文根据《高浊度给水工程》、《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等文献及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设计总结资料和成都二水厂、成都六水厂、南充第二水厂等平流式沉淀池运行总结资料编写。
    其中如:南充二水厂二期扩建工程处理5000NTU的高浊度水,采用平流加斜管组合式沉淀池,一级沉淀池斜管区上升流速为4mm/s,表面负荷14.4m³/(m2·h),出水浊度低于1000NTU,二级沉淀池斜管区上升流速2.5mm/s,表面负荷9m³/(m2·h),出水浊度低于5NTU,个别情况低于10NTU,可达到滤池进水浊度要求。所列数据是参考数据,不是设计指标的硬性规定。

7.6.4 关于平流沉淀池与混合絮凝池连接形式的规定。
    为防止已形成的絮体破碎影响沉淀分离效果,构筑物应紧凑衔接和便于管理。这是平流沉淀池的优势之一。

7.6.5 关于平流沉淀池进水端布置的规定。
    以水流平稳过渡和均匀配水为目的,并防止已形成的絮体破碎。

7.6.6 关于平流沉淀池出水端布置的规定。
    沉淀池出流设施是影响水流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采用纵向伸入池面的多条指形集水槽,对抑制不均匀出水和防止出浑水都有较好效果。同时,也较符合沉淀池沿程出水的基本理念。《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提出溢流率不宜超过300m³/(m·d),高浊度水处理时溢流率应略低,规定为不宜大于250m³/(m·d)。

7.6.7 关于排泥方式和排泥设备安装的规定。
    排泥是平流沉淀池最薄弱的环节,也是高浊度水处理保持池内泥沙平衡的必要条件。本条文强调了排泥方法,并提出进出水系统对排泥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解决平流沉淀池和平流加斜管沉淀池的排泥问题。
    如成都六水厂、郑州花园口水厂等高浊度水处理平流沉淀池和斜管沉淀池,为防止进出水系统的干扰对出水水质的影响,采用了从旁侧伸入池底悬臂式刮吸泥机,很好地解决了刮吸泥机运行与斜管的矛盾。此外还有池底刮泥小车、池底链板式刮泥机等排泥方式。

7.6.8 关于大型平流预沉池排泥的规定。
    大型平流预沉池停留时间长,幅面广阔,池底集泥进出口分布差异大,采用挖泥船挖泥比较经济。如包钢取水工程和白银一水源的大型平流预沉池为自然沉淀,包钢平流预沉池按颗粒沉速(0.1~0.15)mm/s设计,沉淀时间11h,白银平流预沉池按池内流速0.65mm/s设计,停留时间夏季60h,冬季80h,泥沙去除效率均达到90%以上,均采用挖泥船排泥。

目录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