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B (规范性附录)现场心肺复苏
B.1 打开气道
B.1.1 心肺复苏体位
B.1.1.1 将伤员仰卧位放置于坚硬的地(平)面上,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B.1.1.2 若伤员为俯卧位倒地,则应将其翻转为心肺复苏体位。
B.1.1.2.1 —名救护人员操作,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位于伤员身体一侧,将伤员该侧上肢向头部方向伸直;
b) 双手分别扳动对侧肩部和髋部,转动伤员躯干;
c) 翻转伤员至侧卧位后,一手扶持伤员后颈部,一手承托髋部,将伤员平稳放置于地面。
B.1.1.2.2 宜由两名救护人员共同操作,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甲位于伤员头部前方,单膝着地,一手抵住伤员后颈部,一手承托前额;
b) 救护人员乙位于伤员身体一侧,将该侧手臂紧贴躯干,扳动对侧肩部和髋部,转动伤员躯干;
c) 救护人员甲跟随救护人员乙转动伤员的颈部,使颈部与躯干位于同一轴线上;
d) 翻转伤员至侧卧位后,救护人员乙翻转腕部,分别承托伤员肩部、髋部,与救护人员甲共同将伤员平稳放置于地。
B.1.2 畅通气道
B.1.2.1 解开伤员颈部、胸部与腰部过紧的衣物。
B.1.2.2 采用仰头举颌法打开气道。救护人员一手下压伤员前额,另一手食指、中指置于下颌骨处, 向上抬起下颏。
B.1.2.3 若伤员疑有颈椎骨折,应采用托颌法打开气道。救护人员将手放置于伤员头部两侧,握紧伤 员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用拇指将伤员口唇分开。
B.1.3 清除口腔异物
清除伤员口腔内异物。方法是一手按压开下颌,一手拇指与食指沿伤员口角内插入,取出异物。宜 使用便携式吸痰器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等。
若伤员有假牙,必须取出。
B.1.4 判断呼吸
侧头用耳听伤员口鼻的呼吸声,用眼看胸部的起伏,用面颊感觉呼吸的气流,用时不超过10s。如果伤员胸部无起伏、口鼻无气体呼出,视为伤员停止呼吸,立即开始人工呼吸。
B.2 人工呼吸
B.2.1 人工呼吸方法
B.2.1.1 口对口吹气
口对口吹气操作方法如下:
B.1.1 心肺复苏体位
B.1.1.1 将伤员仰卧位放置于坚硬的地(平)面上,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B.1.1.2 若伤员为俯卧位倒地,则应将其翻转为心肺复苏体位。
B.1.1.2.1 —名救护人员操作,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位于伤员身体一侧,将伤员该侧上肢向头部方向伸直;
b) 双手分别扳动对侧肩部和髋部,转动伤员躯干;
c) 翻转伤员至侧卧位后,一手扶持伤员后颈部,一手承托髋部,将伤员平稳放置于地面。
B.1.1.2.2 宜由两名救护人员共同操作,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甲位于伤员头部前方,单膝着地,一手抵住伤员后颈部,一手承托前额;
b) 救护人员乙位于伤员身体一侧,将该侧手臂紧贴躯干,扳动对侧肩部和髋部,转动伤员躯干;
c) 救护人员甲跟随救护人员乙转动伤员的颈部,使颈部与躯干位于同一轴线上;
d) 翻转伤员至侧卧位后,救护人员乙翻转腕部,分别承托伤员肩部、髋部,与救护人员甲共同将伤员平稳放置于地。
B.1.2 畅通气道
B.1.2.1 解开伤员颈部、胸部与腰部过紧的衣物。
B.1.2.2 采用仰头举颌法打开气道。救护人员一手下压伤员前额,另一手食指、中指置于下颌骨处, 向上抬起下颏。
B.1.2.3 若伤员疑有颈椎骨折,应采用托颌法打开气道。救护人员将手放置于伤员头部两侧,握紧伤 员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用拇指将伤员口唇分开。
B.1.3 清除口腔异物
清除伤员口腔内异物。方法是一手按压开下颌,一手拇指与食指沿伤员口角内插入,取出异物。宜 使用便携式吸痰器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等。
若伤员有假牙,必须取出。
B.1.4 判断呼吸
侧头用耳听伤员口鼻的呼吸声,用眼看胸部的起伏,用面颊感觉呼吸的气流,用时不超过10s。如果伤员胸部无起伏、口鼻无气体呼出,视为伤员停止呼吸,立即开始人工呼吸。
B.2 人工呼吸
B.2.1 人工呼吸方法
B.2.1.1 口对口吹气
口对口吹气操作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一手以食指与中指提拉下颌,保持气道畅通,另一手以拇指和食指捏紧伤员的鼻翼, 用双唇包严伤员口唇四周,缓慢将气体吹人,吹气时间持续1s;
b) 吹气完毕,放松捏鼻翼的手,观察伤员胸部有无起伏;
c) 连续吹气两次,成人每5s吹气一次,儿童每4s吹气一次,婴儿每3s吹气一次;
d) 如果最初吹气不成功,重新开放气道,再次吹气;若伤员胸部仍无起伏,按照无反应伤员的气道梗阻情况进行救治。
B.2.1.2 口对鼻吹气
当伤员牙关紧闭不能开口、口唇创伤或口对口封闭困难时,采用口对鼻吹气,操作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一手以拇指和食指捏紧伤员的鼻翼,保持气道畅通,另一手以食指与中指提拉下颌用双唇包严伤员口唇四周,缓慢将气体吹人,吹气时间持续1s;
b) 吹气完毕,观察伤员胸部有无起伏,连续吹气两次。
B.2.1.3 口对口鼻吹气
若伤员为婴儿,可进行口对口鼻吹气,操作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用双唇同时包严婴儿口鼻,缓慢将气体吹人,吹气时间持续1s;
b) 吹气完毕,观察婴儿胸部有无起伏,连续吹气两次。
B.2.1.4 口对面罩吹气
B.2.1.4.1 单人心肺复苏时操作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位于伤员头部一侧,将单向阀口对口人工呼吸面罩以鼻梁为导向放置于伤员面部,将松紧头带环绕伤员头部;
b) 两手拇指和食指成“C”型分别固定面罩边缘并加压使其密封,其余三指分别下压前额、提拉下颂,保持气道畅通;
c) 救护人员口对面罩通气孔缓慢吹气,时间持续1s;
d) 观察伤员胸部有无起伏,连续吹气两次。
B.2.1.4.2 双人心肺复苏时操作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位于伤员头部前方,将单向阀口对口人工呼吸面罩以鼻梁为导向放置于伤员面部;
b) 两手拇指和食指成“C”型固定面罩边缘并加压使其密封,其余三指提拉伤员下颌,保持气道畅通;
c) 救护人员口对面罩通气孔缓慢吹气,时间持续1s;
d) 观察伤员胸部有无起伏,连续吹气两次。
B.2.1.5 使用球囊—面罩装置
双人心肺复苏时宜使用球囊—面罩装置进行人工呼吸。操作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位于伤员头部前方,选择合适的面罩连接球囊,将面罩以鼻梁为导向放置于伤员面郡;
b) —手拇指和食指成“C”型固定面罩边缘并加压使其密封,其余三指提拉伤员下颌,保持气道畅通;另一手挤压球囊,时间持续1s;
c) 观察伤员胸部有无起伏,连续挤压两次。
B.2.2 判断循环体征
触摸颈动脉(要儿触摸肱动脉),同时观察伤员呼吸、咳嗽和运动情况,用时不超过10s。若不能肯定有脉搏搏动,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B.3 胸外心脏按压b) 吹气完毕,放松捏鼻翼的手,观察伤员胸部有无起伏;
c) 连续吹气两次,成人每5s吹气一次,儿童每4s吹气一次,婴儿每3s吹气一次;
d) 如果最初吹气不成功,重新开放气道,再次吹气;若伤员胸部仍无起伏,按照无反应伤员的气道梗阻情况进行救治。
B.2.1.2 口对鼻吹气
当伤员牙关紧闭不能开口、口唇创伤或口对口封闭困难时,采用口对鼻吹气,操作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一手以拇指和食指捏紧伤员的鼻翼,保持气道畅通,另一手以食指与中指提拉下颌用双唇包严伤员口唇四周,缓慢将气体吹人,吹气时间持续1s;
b) 吹气完毕,观察伤员胸部有无起伏,连续吹气两次。
B.2.1.3 口对口鼻吹气
若伤员为婴儿,可进行口对口鼻吹气,操作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用双唇同时包严婴儿口鼻,缓慢将气体吹人,吹气时间持续1s;
b) 吹气完毕,观察婴儿胸部有无起伏,连续吹气两次。
B.2.1.4 口对面罩吹气
B.2.1.4.1 单人心肺复苏时操作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位于伤员头部一侧,将单向阀口对口人工呼吸面罩以鼻梁为导向放置于伤员面部,将松紧头带环绕伤员头部;
b) 两手拇指和食指成“C”型分别固定面罩边缘并加压使其密封,其余三指分别下压前额、提拉下颂,保持气道畅通;
c) 救护人员口对面罩通气孔缓慢吹气,时间持续1s;
d) 观察伤员胸部有无起伏,连续吹气两次。
B.2.1.4.2 双人心肺复苏时操作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位于伤员头部前方,将单向阀口对口人工呼吸面罩以鼻梁为导向放置于伤员面部;
b) 两手拇指和食指成“C”型固定面罩边缘并加压使其密封,其余三指提拉伤员下颌,保持气道畅通;
c) 救护人员口对面罩通气孔缓慢吹气,时间持续1s;
d) 观察伤员胸部有无起伏,连续吹气两次。
B.2.1.5 使用球囊—面罩装置
双人心肺复苏时宜使用球囊—面罩装置进行人工呼吸。操作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位于伤员头部前方,选择合适的面罩连接球囊,将面罩以鼻梁为导向放置于伤员面郡;
b) —手拇指和食指成“C”型固定面罩边缘并加压使其密封,其余三指提拉伤员下颌,保持气道畅通;另一手挤压球囊,时间持续1s;
c) 观察伤员胸部有无起伏,连续挤压两次。
B.2.2 判断循环体征
触摸颈动脉(要儿触摸肱动脉),同时观察伤员呼吸、咳嗽和运动情况,用时不超过10s。若不能肯定有脉搏搏动,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B.3.1 定位与按压
B.3.1.1 成人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右手中指置于伤员右侧肋弓下缘,沿肋弓向内上滑行到双侧肋弓的汇合点,中指定位于此,食指紧贴中指并拢;
b) 左手的掌根部贴于右手食指并平放,使掌根部的横轴与胸骨的长轴重合;
c) 将右手故在左手的手背上,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
d) 手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放松时掌根不要离开胸壁,按压深度4cm?5cm,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30:2。
B.3.1.2 儿童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右手中指置于伤员右侧肋弓下缘,沿肋弓向内上滑行到双侧肋弓的汇合点,中指定位于此,食指紧贴中指并拢;
b) 左手的掌根部贴于右手食指并平放,使掌根部的横轴与胸骨的长轴重合;
c) 左手手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放松时掌根不要离开胸壁,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按 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30:2;
d) 儿童也可使用双手掌根按压,同B.3.1.Id),但力量需减小。
B.3.1.3 婴儿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处下方一横指处,方法如下:
a) 救护人员用一手食指置于婴儿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
b) 中指、无名指与食指并拢置于胸骨上;
c) 将食指抬起,中指、无名指同时用力垂直向下按压,放松时手指不要离开胸壁。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1/2,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按压与吹气之比为30:2。
B.3.2 重新评估呼吸、循环体征
连续进行五个周期的按压、吹气后,重新评估伤员呼吸、脉搏,用时不超过10s。如果伤员没有呼 吸、脉搏,立即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除颤。
B.4 体外电击除颤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除颤,保持按压、吹气继续进行。操作方法如下:
a) 将两块电极片分别貼于伤员右侧锁骨下方和左胸左乳头外侧,电极片必须与皮肤接触严实完好;
b) 将电极片插头插人AED主机插孔,开启电源;
c) AED自动分析心率,严禁触碰伤员;
d) AED发出是否进行除颤的建议,有除颤指征时,应使救护人员及围观者远离伤员;
e) 除颤结束后,再次分析心律,根据AED指示再次除颤或继续以30:2的比例实施心肺复苏,直至心肺复苏有效或终止。
B.5 心肺复苏有效或终止
B.5.1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如伤员出现以下征兆时,表明心肺复苏有效;
a) 瞳孔由大变小;
b) 面色(口唇)由发绀转为红润;
c) 恢复可探知的动脉搏动、自主呼吸;
d) 伤员眼球能够活动,手脚抽动、呻吟。
B.5.2 心肺复苏终止指标
心肺复苏应坚持连续进行30min,如有以下情况可考虑终止;
a) 心肺复苏有效;
b) 专业医疗救护人员到场接替;
c) 医生到场确定伤员死亡;
d) 环境安全危及施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