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筏形与箱形基础施工


7.4.1 筏形与箱形基础的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4的有关规定。
7.4.2 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40m时,应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当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应采取设置沉降后浇带、温度后浇带、诱导缝或用微膨胀混凝土、纤维混凝土浇筑基础等措施。
7.4.3 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800mm,在后浇带处,钢筋应贯通。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和钢丝网隔断,保持带内的清洁.防止钢筋锈蚀或被压弯、踩弯。并应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的浇注质量。
7.4.4 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前,应将缝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做好钢筋的除锈工作并将两侧混凝土凿毛,涂刷界面剂。后浇带混凝土应采用微膨胀混凝土,且强度等级应比原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大一级。
7.4.5 沉降后浇带混凝土浇筑之前。其两侧宜设置临时支护,并应限制施工荷载,防止混凝土浇筑及拆除模板过程中,支撑松动、移位。
7.4.6 沉降后浇带应在其两侧的差异沉降趋于稳定后再浇筑混凝土。
7.4.7 温度后浇带从设置到浇筑混凝土的时间不宜少于两个月。
7.4.8 后浇带馄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宜低于两侧混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做好养护工作。
7.4.9 当地下室有防水要求时,地下室后浇带不宜留成直槎,并应做好后浇带与整体基础连接处的防水处理。
7.4.10 桩筏与桩箱基础底板与桩连接的防水做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的规定。
7.4.11 基础混凝土应采用同—品种水泥、掺合料、外加剂和同一配合比。
7.4.1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掺合料和外加剂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其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掺合料和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的规定;
2 宜连续浇筑。少设施工缝;宜采用斜面式薄层浇捣,利用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浇筑时应采取防止混凝土将钢筋推离设计位置的措施;采用分仓浇筑时,相邻仓块浇筑的间隔时间不宜少于14d;
3 宜采用蓄热法或冷却法养护,其内外温差不宜大于25℃;
4 必须进行二次抹面,减少表面收缩裂缝,必要时可在混凝土表层设置钢丝网。
7.4.13 混凝土的泌水宜采用抽水机抽吸或在侧模上设置泌水孔排除。

 

条文说明

7.4 筏形与箱形基础施工
7.4.2 筏形和箱形基础长度超40m,基础墙体都易发生裂缝(垂直分布),外墙上的裂缝对防水不利,处理费用很高。
7.4.4 后浇带施工做法很多,或事先把钢筋贯通,用钢丝网模隔断,接缝前用人工将混凝土表面凿毛,或直接采用齿口连接拉板网放置在施工缝处模板内侧,待拆模后,表面露出拉板网齿槽,增加新老混凝土之间的咬接,或钢筋也有事先不贯通的,先在缝的两侧伸出受力钢筋,但不相连,而在基础混凝土浇筑三至四星期之后再将伸出的钢筋等强焊接。
7.4.9 差异沉降容易造成基础板开裂,对于有防水要求的基础,后浇带的防水处理要考虑这一因素,施工缝与后浇带的防水处理要与整片基础同时做好,不要在此处断缝,并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时损坏。
7.4.11 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的应用技术性很强,应通过试验。
7.4.12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以前多采用冷却法,而目前蓄热养护法正被许多工程人员所接受,效果也很理想。
二次抹面工作很重要。应及时进行,否则一旦泥水混入则难以处理,二次抹面不但具有补强效果,而且对防渗也有很大作用。

目录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