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规定性指标
10.2.1 住宅节能设计的规定性指标主要包括:建筑物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各部分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外窗遮阳系数等。各建筑热工设计分区的具体规定性指标应根据节能目标分别确定。
10.2.2 当采用冷水机组和单元式空气调节机作为集中式空气调节系统的冷源设备时,其性能系数、能效比不应低于表10.2.2-1和表10.2.2-2的规定值。
条文说明
10.2 规定性指标
10.2.1 本规范第10.1.2条规定进行住宅节能设计可以采取“规定性指标法”。建筑方面的规定性指标应包括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墙体的传热系数、屋顶的传热系数、外窗的传热系数、外窗遮阳系数等。由于规定这些指标的目的是限制最终的采暖、空调能耗,而采暖、空调能耗又与建筑所处的气候密切相关,因此具体的指标值也应根据不同的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和最终允许的采暖、空调能耗来确定。各地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都应依据此原则给出具体的指标。
10.2.2 随着建筑业的持续发展,串调应用进一步普及,中国已成为空调设备的制造大国。大部分世界级品牌都已在中国成立合资或独资企业,大大提高了机组的质量水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国家标准《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7-2004,《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6-2004等将产品根据能源效率划分为5个等级,以配合我国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能效等级的含义:1等级是企业努力的目标;2等级代表节能型产品的门槛(按最小寿命周期成本确定);3、4等级代表我国的平均水平;5等级产品是未来淘汰的产品。确定能效等级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明确的信息,帮助其进行选择,并促进高效产品的生产、应用。
表10.2.2-1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COP)值和表10.2.2-2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比(EER)值,是根据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第5.4.5条、第5.4.8条规定的能效限值。对于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居民小区,或者设计阶段已完成户式中央空调系统设计的住宅,其冷源的能效规定取为与公共建筑相同。具体来说,对照“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标准,冷水(热泵)机组取用标准GB 19577-2004“表2能源效率等级指标”中的规定值:活塞/涡旋式采用第5级,水冷离心式采用第3级,螺杆机则采用第4级;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取用标准GB 19576-2004“表2能源效率等级指标”中的第4级。
10.2.2 当采用冷水机组和单元式空气调节机作为集中式空气调节系统的冷源设备时,其性能系数、能效比不应低于表10.2.2-1和表10.2.2-2的规定值。
表10.2.2-1 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
表10.2.2-2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比
表10.2.2-2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比
条文说明
10.2 规定性指标
10.2.1 本规范第10.1.2条规定进行住宅节能设计可以采取“规定性指标法”。建筑方面的规定性指标应包括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墙体的传热系数、屋顶的传热系数、外窗的传热系数、外窗遮阳系数等。由于规定这些指标的目的是限制最终的采暖、空调能耗,而采暖、空调能耗又与建筑所处的气候密切相关,因此具体的指标值也应根据不同的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和最终允许的采暖、空调能耗来确定。各地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都应依据此原则给出具体的指标。
10.2.2 随着建筑业的持续发展,串调应用进一步普及,中国已成为空调设备的制造大国。大部分世界级品牌都已在中国成立合资或独资企业,大大提高了机组的质量水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国家标准《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7-2004,《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6-2004等将产品根据能源效率划分为5个等级,以配合我国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能效等级的含义:1等级是企业努力的目标;2等级代表节能型产品的门槛(按最小寿命周期成本确定);3、4等级代表我国的平均水平;5等级产品是未来淘汰的产品。确定能效等级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明确的信息,帮助其进行选择,并促进高效产品的生产、应用。
表10.2.2-1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COP)值和表10.2.2-2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比(EER)值,是根据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第5.4.5条、第5.4.8条规定的能效限值。对于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居民小区,或者设计阶段已完成户式中央空调系统设计的住宅,其冷源的能效规定取为与公共建筑相同。具体来说,对照“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标准,冷水(热泵)机组取用标准GB 19577-2004“表2能源效率等级指标”中的规定值:活塞/涡旋式采用第5级,水冷离心式采用第3级,螺杆机则采用第4级;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取用标准GB 19576-2004“表2能源效率等级指标”中的第4级。
- 上一节:10.1 一般规定
- 下一节:10.3 性能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