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水质平衡
8.4.1 游泳池应进行水质平衡处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池水的pH值应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准《游泳池水质标准》CJ 244的规定;
2 池水的总碱度应控制在60~200mg/L;
3 池水的钙硬度应控制在200~450mg/L;
4 池水的溶解性总固体应控制在原水总溶解固体量加1500mg/L的范围。
8.4.2 水质平衡使用的化学药品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当地卫生部门认可批准的化学药品;
2 应对健康无害,并不得对池水产生二次污染;
3 不得与有机物发生反应;
4 应能快速溶解,且使用方便。
8.4.3 水质平衡处理应保证池水水质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准《游泳池水质标准》CJ 244的规定。
8.4.4 化学药品的投加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湿式投加;
2 重力式投加时,应投加在循环水泵的吸水管内;
3 压力式投加时,pH值调整剂应投加在加热器之后的循环水管上,并应设置良好的混合装置;
4 投加点应远离水质取样点。
条文说明
8.4 水质平衡
8.4.1 水质平衡就是使池水处于既不形成水垢也不具有腐蚀的状态。水质平衡的范围包括酸碱度、总碱度、钙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和水温。水质平衡就是向水中投加相应化学药品调整上述各项指标达到最佳范围。pH值是衡量水质平衡的重要参数。大多数消毒剂的杀菌功能都取决于pH值,如液氯pH越低,其消毒效果越好。但却对设备材料具有较强腐蚀。同时对游泳者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如游泳者皮肤发生潮红甚至脱皮、嘴唇发麻等轻微化学灼伤。相反,pH越高则消毒效果就越差,还会使硬度盐发生沉淀、结垢。pH值过高会对游泳者眼睛、皮肤产生刺激,如皮肤出现红斑、发痒等现象。同时,也会明显降低絮凝剂功效。另外,不同的消毒剂有不同的特性:如氯气、液氯pH为1,次氯酸钠pH为13,次氯酸钙pH为11,三氯异氰尿酸pH为2.8,二氯异氰尿酸pH为6.8。它们在水中消毒作用虽一样,但都对池水pH值带来影响,为保证它们的消毒效果,就要将pH值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以达到水质平衡,提高消毒效果和池水的舒适度,减少对结构和设备的腐蚀。碱度对水有缓冲作用,碱度太大,如大于200mg/LCaCO3,则造成pH值偏高不易调节,则会对有机物(如唾液、皮肤代谢物及尿液等)氧化带来困难,产生氯臭气味;如碱度太小,如小于75mg/LCaCO3,则造成pH值波动较大且不稳定,藻类不容易控制,也会影响絮凝剂的絮凝效果,造成池水浑浊度增加。溶解性总固体的数值是判别游泳池是否人数负荷超标太多及池水稀释的指标。据资料介绍,溶解性总固体不应该超过原水数值的1000mg/L,否则会结垢,削弱氯的消毒作用,pH值不易平衡。使用液氯、次氯酸钠、次氯酸钙等化学药品都会使池水的溶解性总固体增加。
8.4.2 由于我国目前尚无用于游泳池的各种化学药品的目录,而游泳者与水的紧密长时间接触,人体表面吸收的池水量约为人体总吸收量的2/3,口腔仅占1/3,为防止游泳者与水接触之后出现有损健康的皮肤刺激、皮疹及引起其他疾病的风险。所以规定了游泳池水质平衡所用的化学药品应取得卫生主管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认证和批准,确保化学药品是适用于游泳池用途的,而不是其他用途的。
8.4.4 化学药品湿式投加有利于其药溶液充分扩散与混合,提高化学药品的作用,对投加药品的位置要求达到充分混合,不同化学药品投加位置间距的规定是针对氯消毒剂与酸发生化学作用产生氯气进入游泳池会带来严重事故而作出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