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电气及自控系统施工安装


5.3.1 风机动力型变风量末端的电机和带电加热功能变风量末端的电加热器应可靠接地。
5.3.2 变风量末端的电动执行器、控制器和变风量空调机组控制器箱(柜)的可导电外壳必须可靠接地。
5.3.3 电气设备安装应牢固,螺栓及防松零件应齐全、不松动。变风量末端电气设备的接线入口及接线盒应作密封处理。
5.3.4 设备接线盒内裸露的不同相导线间和导线对地间的最小距离应大于8mm。
5.3.5 安装变风量末端装置时,接线箱距其他管线及墙体的距离不应小于对接线箱内设备操作的距离。
5.3.6 风阀和水阀执行器安装后应保证阀门执行器和附件开闭、操作灵活。
5.3.7 室内温控器安装位置反馈的温度应能代表该房间的温度,并不应受其他热源的影响。
5.3.8 控制器箱(或柜)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控制器箱(或柜)接地应接入建筑智能化系统接地网;
    2 挂墙安装时,机柜底边距地面高度应为1.5m,正面操作空间距离应大于1.2m,靠近门轴的侧面空间距离应大于0.5m。
5.3.9 传感器的安装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的有关规定。
5.3.10 变风量末端的压力和差压仪表的取压点、仪表配套的阀门安装应符合产品和设计要求。
5.3.11 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插入深度应符合产品和设计要求。
5.3.12 变风量系统采用静压控制时,静压测量点应按设计要求布置。
5.3.13 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能反映被测区域气体浓度的位置。
5.3.14 流量传感器的安装应满足设计和产品技术文件要求。
5.3.15 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温度设定器安装应符合产品和设计要求。
5.3.16 变风量空调系统电动水阀门安装应符合产品和设计要求,且安装前应进行通电试验和压力试验。
 
条文说明
 
5.3 电气及自控系统施工安装
5.3.1 本条文主要来源于《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第7.1.1条“电动机、电加热器及电动执行机构的可接近裸露导体必须接地(PE)或接零(PEN)。”由于风机电机和电加热器的电源电压在220V或以上,用电功率也较大,因此一旦电源接地故障等会导致操作维护人员电击伤亡以及设备损坏,故作此强制性规定。
    实施中检测安装工程中的接地装置、接地线、接地电阻和等电位联结满足设计的要求,本条中的可接近裸露导体应采用单独的保护导体与保护干线相连或用单独的接地导体与接地极相连。接地电阻值除另有规定外,设备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4Ω,接地系统共用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当设备接地与防雷接地系统分开时,两接地装置的距离不应小于10m。
5.3.2 强制性条文。本条文主要来源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第22.0.4条“智能建筑的接地系统必须保证建筑物内各智能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人身、设备安全”。本条中列出的元件是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重要控制设备,直接影响到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运行、室内环境的保障、被控设备的安全以及操作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等,故作此强制性规定。
    智能化系统电子设备的接地系统,一般可分为功能性接地、直流接地、保护性接地和防雷接地,接地系统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智能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人身安全。
    实施与检查控制中,接地装置、接地线、接地电阻和等电位联结应满足设计的要求,并应检测浪涌保护器、屏蔽设施、静电防护设施、自控系统设备及线路可靠接地。接地电阻值除另有规定外,设备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4Ω,接地系统共用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当设备接地与防雷接地系统分开时,两接地装置的距离不应小于10m。
    目前采用的产品,变风量末端的电动执行机构和变风量末端控制器等均有专用的接地端子,在施工时连接到智能化接地系统即可。而控制器箱(柜)的外壳如采用非导电体时,应将内部的接地端子连接到智能化接地系统;如外壳采用金属等导电体时,应将内部的接地端子与外壳一同连接到智能化接地系统。
5.3.4 在设备接线盒内裸露的不同相导线间和导线对地间最小距离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绝缘防护措施。
5.3.5 注意使电气控制箱便于接线、检修(顶棚需留有检修口);末端设备接线箱要进行接线、调试及检修,所以接线箱距其他管线及墙体要有充足的距离,保证接线箱开启方便。
5.3.8 落地式机柜安装可采用槽钢或混凝土基础,基础应平整。控制柜应与基础平面垂直,并应与基础固定牢固。
    壁挂式机柜的安装应在墙面装修完成后进行,安装应平正,与墙面固定应牢固,并应可靠接地。
5.3.9 变风量空调系统涉及的传感器包括空气温湿度、空气品质、压力、压差、流量和液体温度流量等多种类型传感器,传感器的安装质量影响变风量系统的测量准确度和控制效果,应严格控制其安装质量。
5.3.10 气体压力传感器在风管上安装时,应在风管保温前开测压孔,测压点与风管连接处应采取密封措施。液体压力传感器的导压管应垂直安装在直管段上,不应选择在阀门等附件附近或水流死角、振动较大的位置;不应装在有气体积存的管道上部;液体压力传感器的导压管安装应与管道预制和安装同时进行;导压管上应设检修阀门。
    压差传感器(压差开关)安装前应进行零点校准;连接导压管的端口应朝下安装;高、低压接入点应与高、低压管道相对应;安装位置应便于检修,固定应牢固;与导压管的连接应设置避震弯管。
5.3.11 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影响测量准确度和控制效果,液体和空气传感器的位置应考虑如下要求:1)液体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水流稳定的直管段上;传感器的探针应置于套管内,安装前应保证套管内导热硅胶充满,套管宜迎水流方向倾斜安装,且不应接触管道内壁;传感器的底座安装应与管道预制和安装同时进行。2)室内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安装位置应空气流通且不易积尘,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后进行,应设在避开空气滞流的风管直管段上,传感器插入时应加密封圈,固定后应对接口周围用密封胶密封。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安装位置应避免阳光直射,避免进水或水汽凝结,探头宜向下;安装点应最能反映温湿度变化点,条件许可时可考虑采用气象站。
5.3.12 采用定静压控制的变风量末端应在送风系统管网的适当位置(常在离风机2/3处或距系统末端1/3处送风管段处)设置静压传感器,并以此通过调节风机受电频率来改变空调系统的送风量。
5.3.13 空气质量传感器在检测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时,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或房间的上部;检测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时,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或房间的下部;风管空气质量传感器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之后进行。室内空气质量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一般其他电气开关和温控器等的安装高度统一为1.4m,测量密度低(如CO)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宜安装于1.8m以上,测量密度高(如CO2)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宜安装于1.2m以下。
5.3.14 空气流量测量时,当风速传感器采用适合材料“十”字形结构制造时,应布置多个测孔,各测孔连通,并应安装在进风口中心对称位置,使测得的动压平均值更准确。
    水流量测量,流量传感器应安装在便于检修、不受曝晒、污染或冻结的管道上,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应采取保温、防冻措施;流量传感器安装的管道向下有落差时,在流量计的上游最高位置上应安装自动排气阀。
    流量传感器入口直管段长度宜大于或等于管道直径的10倍,不应小于管道直径的5倍,出口直管段长度宜大于或等于管道直径的5倍,不应小于管道直径的3倍。
    流量传感器上的箭头所指方向应与水流动方向一致(避免死区);管道式流量计安装在管道较长的地方时,安装支架和采取避震措施。
5.3.15 室温传感器必须设置在温度控制区内通风、背阳处,也应避免受到附近发热体的影响。
5.3.16 电动阀的安装应满足设计和产品技术文件要求,电动阀安装前,应进行模拟动作和压力试验,执行机构行程、开关动作及最大关紧力应符合设计和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电动阀的口径与管道通径不一致时,采用渐缩管件,同时电动阀口径一般不低于管道口径二个等级;空调机组的电动阀旁宜装有旁通管路;执行机构应固定牢固,操作手轮宜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有阀位指示装置的电动阀,阀位指示装置宜面向便于观察的方向;电动阀应垂直安装于水平管道上,尤其大口径电动阀不得倾斜;电动阀安装在管道较长的地方时,安装支架和采取避震措施;安装于室外的电动阀适当加防晒、防潮防雨措施。电动阀安装前检查阀门的驱动器,其行程、压力和最大关紧力(关阀的压力)必须满足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阀门的型号、材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其阀体强度、阀芯查漏经试验必须满足产品说明书有关规定。电磁阀一般安装在回水管上,阀体上箭头的指向与水流方向一致;电磁阀的口径与管道通径不一致时,采用渐缩管件,同时电磁阀口径一般不低于管道口径两个等级;执行机构应固定牢固,操作手轮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机械传动灵活,无松动或卡涩现象;有阀位指示装置的电磁阀,阀位指示装置宜面向便于操作的方向;电磁阀安装前应检查线圈与阀体间的电阻,如条件许可,应进行模拟动作和试压试验;电磁阀在管道冲洗前应完全打开。

目录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