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软 土
6.3.1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 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应判定为软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等。
6.3.2 软土勘察除应符合常规要求外,尚应查明下列内容:
1. 成因类型、成层条件、分布规律、层理特征、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均匀性;
2. 地表硬壳层的分布与厚度、下伏硬土层或基岩的埋深和起伏;
3. 固结历史、应力水平和结构破坏对强度和变形的影响;
4. 微地貌形态和暗埋的塘、浜、沟、坑、穴的分布、埋深及其填土的情况;
5. 开挖、回填、支护、工程降水、打桩、沉井等对软土应力状态、强度和压缩性的影响;
6. 当地的工程经验。
6.3.3 软土地区勘察宜采用钻探取样与静力触探结合的手段。
勘探点布置应根据土的成因类型和地基复杂程度确定。当土层变化较大或有暗埋的塘、浜、沟、坑、穴时应予加密。
6.3.4 软土取样应采用薄壁取土器,其规格应符合本规范第9章的要求。
6.3.5 软土原位测试宜采用静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扁铲侧胀试验和螺旋板载荷试验。
6.3.6 软土的力学参数宜采用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结合当地经验确定。有条件时,可根据堆载试验、原型监测反分析确定。
抗剪强度指标室内宜采用三轴试验,原位测试宜采用十字板剪切 试验。
压缩系数、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回弹指数、固结系数,可分别采用常规固结试验、高压固结试验等方法确定。
6.3.7 软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判定地基产生失稳和不均匀变形的可能性;当工程位于池塘、河岸、边坡附近时,应验算其稳定性;
2. 软土地基承载力应根据室内试验、原位测试和当地经验,并结合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1)软土成层条件、应力历史、结构性、灵敏度等力学特性和排水条件;
2)上部结构的类型、刚度、荷载性质和分布,对不均匀沉降的敏感性;
3)基础的类型、尺寸、埋深和刚度等;
4)施工方法和程序。
3. 当建筑物相邻高低层荷载相差较大时,应分析其变形差异和相互影响;当地面有大面积堆载时,应分析对相邻建筑物的不利影响;
4. 地基沉降计算可采用分层总和法或土的应力历史法,并应根据当地经验进行修正,必要时,应考虑软土的次固结效应;
5. 提出基础形式和持力层的建议;对于上为硬层,下为软土的双层土地基应进行下卧层验算。
条文说明
6.3 软 土
6.3.1 软土中淤泥和淤泥质土,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已有明确定义。泥炭和泥炭质土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腐殖质,有机质含量大于60%为泥炭;有机质含量10%~60%为泥炭质土。
6.3.2 从岩土工程的技术要求出发,对软土的勘察应特别注意查明下列问题:
1. 对软土的排水固结条件、沉降速率、强度增长等起关键作用的薄层理与夹砂层特征;
2. 土层均匀性,即厚度、土性等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变化;
3. 可作为浅基础、深基础持力层的硬土层或基岩的埋藏条件;
4. 软土的固结历史,确定是欠固结、正常固结或超固结土,是十分重要的。先期固结压力前后变形特性有很大不同,不同固结历史的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有不同特征;要很好确定先期固结压力,必须保证取样的质量;另外,应注意灵敏性黏土受扰动后,结构破坏对强度和变形的影响;
5. 软土地区微地貌形态与不同性质的软土层分布有内在联系,查明微地貌、旧堤、堆土场、暗埋的塘、浜、沟、穴等,有助于查明软土层的分布;
6. 施工活动引起的软土应力状态、强度、压缩性的变化;
7. 地区的建筑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工程实践经验,应注意搜集。
6.3.3 软土勘察应考虑下列问题:
1. 对勘探点的间距,提出了针对不同成因类型的软土和地基复杂程度采用不同布置的原则;
2. 对勘探孔的深度,不要简单地按地基变形计算深度确定,而提出根据地质条件、建筑物特点、可能的基础类型确定;此外还应预计到可能采取的地基处理方案的要求;
3. 勘探手段以钻探取样与静力触探相结合为原则;在软土地区用静力触探孔取代相当数量的勘探孔,不仅减少钻探取样和土工试验的工作量,缩短勘察周期,而且可以提高勘察工作质量;静力触探是软土地区十分有效的原位测试方法;标准贯入试验对软土并不适用,但可用于软土中的砂土、硬黏性土等。
6.3.4 软上易扰动,保证取土质量十分重要,故本条作了专门规定。
6.3.5 本条规定了软土地区适用的原位测试方法,这是几十年经验的总结。静力触探最大的优点在于精确的分层,用旁压试验测定软土的模量和强度,用十字板剪切试验测定内摩擦角近似为零的软上强度,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扁铲侧胀试验和螺旋板载荷试验,虽然经验不多,但最适用于软土也是公认的。
6.3.6 试验土样的初始应力状态、应力变化速率、排水条件和应变条件均应尽可能模拟工程的实际条件。故对正常固结的软土应在自重应力下预固结后再作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
6.3.7 软土的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应考虑下列问题:
1. 分析软土地基的均匀性,包括强度、压缩性的均匀性,注意边坡稳定性;
2. 选择合适的持力层,并对可能的基础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尽可能利用地表硬壳层;
3. 注意不均匀沉降和减少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4. 对评定软土地基承载力强调了综合评定的原则,不单靠
理论计算,要以当地经验为主,对软土地基承载力的评定,变形控制原则十分重要;
5. 软土地基的沉降计算仍推荐分层总和法,一维固结沉降计算模式并乘经验系数的计算方法,但也可采用其他新的计算方法,以便积累经验,提高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