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构造要求
10.3.1 异形柱截面的肢厚不应小于200mm,其中的一肢长不应小于500mm。
10.3.2 异形柱结构的框架梁截面宽度不宜小于截面高度的1/4和200mm,截面高度可按(1/10~1/15)lb确定(lb为计算跨度)。当框架梁截面宽度大于柱肢厚度时,单侧凸出柱肢的框架梁截面宽度不应大于300mm,两侧凸出柱肢的框架梁截面宽度不应大于350mm。
10.3.3 异形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也不应高于C50。
10.3.4 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的轴压比不宜大于表10.3.4规定的限值。
表10.3.4 异形柱的轴压比限值
注:1 轴压比N/(fcA)指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异形柱轴向压力设计值N与柱全截面面积A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乘积的比值;
2 剪跨比不大于2的异形柱,轴压比限值应按表内相应数值减小0.05;
3 框架-剪力墙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当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异形柱轴压比限值应按框架结构选用。
10.3.5 异形柱的纵向钢筋可按图10.3.5的方式设置。在同一截面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相同的直径,其直径不应小于14mm,也不应大于25mm。柱中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抗震等级)、250mm(四级抗震等级)、300mm(非抗震设计),当纵向受力钢筋间距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应小于12mm,并设拉筋,拉筋竖向间距与柱箍筋相同。住宅建筑的柱子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每两个楼层高度连接一次的方法,且宜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
图10.3.5 异形柱截面配筋形式
10.3.6 异形柱纵向受力钢筋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0mm,根数较多时可分两排或采用并筋配置。当肢厚为200mm时,纵向受力钢筋每排不应多于2根。
10.3.7 异形柱的箍筋应采用复合箍筋形式(图10.3.5),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严禁采用有内折角的箍筋。
10.3.8 异形柱加密筘筋的配置应满足受剪承载力计算值的需要,且不应小于最小体积配箍率(详《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 149-2006第6.2.9条)及表10.3.8规定的构造要求。
表10.3.8 异形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构造要求
注:d为纵向钢筋直径。
10.3.9 异形柱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的箍筋肢距:二、三级抗震等级的结构不宜大于200mm,四级抗震等级的结构不宜大于250mm,且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均有箍筋约束。
10.3.10 异形柱非加密箍筋的配置应满足受剪承载力计算值的要求,且其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一半。
10.3.11 当框架梁的截面宽度与异形柱肢厚相等时,位于梁四角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在离柱肢边800mm处开始按1/25坡度弯折伸入柱筋内侧的梁柱节点内(图10.3.11a)。
当框架梁的截面宽度的任一侧凸出柱肢厚度时,该侧梁侧角上的纵向受力钢筋可在本肢柱筋外侧直伸入梁柱节点内(图10.3.11b)。
10.3.12 当梁角上的纵向受力钢筋在柱筋外侧伸入梁柱节点核心区时,梁箍筋的配置范围应延伸到与另一方向框架梁相交处(图10.3.12),在柱截面范围内的梁箍筋可用开口箍相互搭接。节点处的梁侧应设置纵向构造钢筋,直径不小于梁的腰筋且不小于8mm,间距不大于100mm,长度不小于该方向柱肢长度与梁端加密箍筋长度之和。
10.3.13 异形柱框架梁柱节点,包括框架中间层端节点和框架顶层节点以及中间层中间节点的框架梁柱钢筋构造要求参照《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 149-2006第6.3.4、6.3.5条规定执行。
图10.3.11 框架梁纵向钢筋伸入节点的构造
图10.3.12 梁宽大于柱肢厚时的箍筋布置
1-异形柱;2-框架梁;3-梁箍筋
- 上一节:10.2 计算要点
- 下一节: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