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灌区工程
4.7.1 灌区工程勘察包括灌排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勘察和灌区水文地质勘察。
4.7.2 灌排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了解地形地貌特征。
2 了解地层岩性和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情况,尤其是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情况。
3 了解泥石流、地面沉降、地下采空区、移动沙丘等的分布情况。
4 了解水文地质条件。
4.7.3 灌排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测绘范围宜包括各比选线路两侧各1000~3000m。
2 根据需要开展地面物探工作。
3 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灌排渠道宜布置勘探剖面,勘探点宜结合渠系建筑物布置。
2)勘探剖面上的勘探点间距宜控制在3000~5000m。
3)勘探工作以坑探为主,结合建筑物需要布置少量钻孔,钻孔深度根据建筑物类型和地质条件确定。
4 岩土试验以物理性质试验为主,主要岩土层的试验累计组数不应少于3组。
4.7.4 灌区水文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了解水文、气象、农田水利及水资源利用状况。
2 了解主要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径流条件,初步划分水文地质单元。
3 了解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4 了解土壤盐渍化的类型、程度及其分布特征。
5 对于可能利用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的灌区,圈定可能富水地段,概略评价地下水资源,估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4.7.5 灌区的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调查收集灌区水文、气象、土壤、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等资料。
2 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测绘范围应根据灌区规划面积和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确定。
3 根据需要开展物探工作。
4 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剖面宜沿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壤盐渍化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剖面间距根据复杂程度确定。
2)每个地貌单元应有坑或钻孔控制。
3)钻孔孔深应达到潜水位以下5~10m;地下水资源勘探孔的孔深应能够确定主要含水层的埋深、厚度。
5 根据需要开展水文地质试验工作。
4.7.2 鉴于灌区工程主要涉及第四纪沉积物,因此本条的勘察内容主要侧重于第四纪地层,要求对基本地质条件有所了解。
4.7.4 灌区水文地质勘察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了解灌区土壤情况及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老灌区在运行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盐渍化和沼泽化问题,预测灌区工程建成运行后可能产生的次生地质问题;二是对于可能利用地下水源的灌区,应了解地下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
4.7.2 灌排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了解地形地貌特征。
2 了解地层岩性和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情况,尤其是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情况。
3 了解泥石流、地面沉降、地下采空区、移动沙丘等的分布情况。
4 了解水文地质条件。
4.7.3 灌排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测绘范围宜包括各比选线路两侧各1000~3000m。
2 根据需要开展地面物探工作。
3 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灌排渠道宜布置勘探剖面,勘探点宜结合渠系建筑物布置。
2)勘探剖面上的勘探点间距宜控制在3000~5000m。
3)勘探工作以坑探为主,结合建筑物需要布置少量钻孔,钻孔深度根据建筑物类型和地质条件确定。
4 岩土试验以物理性质试验为主,主要岩土层的试验累计组数不应少于3组。
4.7.4 灌区水文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了解水文、气象、农田水利及水资源利用状况。
2 了解主要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径流条件,初步划分水文地质单元。
3 了解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4 了解土壤盐渍化的类型、程度及其分布特征。
5 对于可能利用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的灌区,圈定可能富水地段,概略评价地下水资源,估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4.7.5 灌区的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调查收集灌区水文、气象、土壤、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等资料。
2 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测绘范围应根据灌区规划面积和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确定。
3 根据需要开展物探工作。
4 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剖面宜沿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壤盐渍化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剖面间距根据复杂程度确定。
2)每个地貌单元应有坑或钻孔控制。
3)钻孔孔深应达到潜水位以下5~10m;地下水资源勘探孔的孔深应能够确定主要含水层的埋深、厚度。
5 根据需要开展水文地质试验工作。
条文说明
4.7 灌区工程4.7.2 鉴于灌区工程主要涉及第四纪沉积物,因此本条的勘察内容主要侧重于第四纪地层,要求对基本地质条件有所了解。
4.7.4 灌区水文地质勘察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了解灌区土壤情况及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老灌区在运行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盐渍化和沼泽化问题,预测灌区工程建成运行后可能产生的次生地质问题;二是对于可能利用地下水源的灌区,应了解地下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
- 上一节:4.6 防洪排涝工程
- 下一节:4.8 河道整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