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2 黄土
R.2.1 黄土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查明黄土形成时代,并区分老黄土(Q1、Q2)、新黄土(Q3、Q14)和新近堆积黄土(Q24)。
2 查明黄土的成因类型、厚度、黄土层的均匀性与结构特征,古土壤与钙质结核层的分布与数量,单层厚度等。
3 查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湿陷系数随深度的变化情况。
4 查明黄土滑坡、崩塌、错落、陷穴、潜蚀洞穴、垂直节理、卸荷裂隙等的分布范围、规模、性质等。
5 查明黄土的地下水类型,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6 应按黄土湿陷性程度分别提出物理力学参数、承载力和开挖边坡坡比建议值,并结合建筑物的基础形式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R.2.2 黄土的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在探坑(井)内采取黄土原状样。
2 应进行黄土湿陷试验,测定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湿陷起始压力等参数。
R.2.3 黄土工程地质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和湿陷性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湿陷类型和等级。
2 冲沟、陷穴、碟型洼地、溶蚀洞穴、滑坡、错落、崩塌等的分布范围、规模、发育特点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3 各类裂隙、溶蚀洞穴、地下水等对建筑物地基、边坡和洞室稳定的影响。
4 提出处理措施建议。
条文说明
R.2 黄土
R.2.1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与黄土形成时代存在较密切的关系,因此黄土勘察首先应查明黄土的形成时代。此外,黄土勘察还应重点研究黄土的湿陷性、物理地质现象和地下水的分布。黄土的力学性质在干燥状态和饱水状态下存在很大的差别,应根据土体在天然状态、施工期和工程运行期的地下水条件提出合适的力学指标。
R.2.2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含水量较为敏感,且土体具有弱~中等透水性,钻孔内取样难以保证其原状性,因此规范推荐坑槽或竖井内取样。
R.2.3 黄土的湿陷性分自重湿陷和非自重湿陷两种,且湿陷性黄土多分布在地表下数米范围内。
1 查明黄土形成时代,并区分老黄土(Q1、Q2)、新黄土(Q3、Q14)和新近堆积黄土(Q24)。
2 查明黄土的成因类型、厚度、黄土层的均匀性与结构特征,古土壤与钙质结核层的分布与数量,单层厚度等。
3 查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湿陷系数随深度的变化情况。
4 查明黄土滑坡、崩塌、错落、陷穴、潜蚀洞穴、垂直节理、卸荷裂隙等的分布范围、规模、性质等。
5 查明黄土的地下水类型,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6 应按黄土湿陷性程度分别提出物理力学参数、承载力和开挖边坡坡比建议值,并结合建筑物的基础形式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R.2.2 黄土的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在探坑(井)内采取黄土原状样。
2 应进行黄土湿陷试验,测定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湿陷起始压力等参数。
R.2.3 黄土工程地质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和湿陷性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湿陷类型和等级。
2 冲沟、陷穴、碟型洼地、溶蚀洞穴、滑坡、错落、崩塌等的分布范围、规模、发育特点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3 各类裂隙、溶蚀洞穴、地下水等对建筑物地基、边坡和洞室稳定的影响。
4 提出处理措施建议。
条文说明
R.2 黄土
R.2.1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与黄土形成时代存在较密切的关系,因此黄土勘察首先应查明黄土的形成时代。此外,黄土勘察还应重点研究黄土的湿陷性、物理地质现象和地下水的分布。黄土的力学性质在干燥状态和饱水状态下存在很大的差别,应根据土体在天然状态、施工期和工程运行期的地下水条件提出合适的力学指标。
R.2.2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含水量较为敏感,且土体具有弱~中等透水性,钻孔内取样难以保证其原状性,因此规范推荐坑槽或竖井内取样。
R.2.3 黄土的湿陷性分自重湿陷和非自重湿陷两种,且湿陷性黄土多分布在地表下数米范围内。